幸福观教育的双路径:马哲实践与儒家德性融合
Jour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DOI: 10.12238/er.v8i6.6124
Abstract
幸福作为人的追求目标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当今社会对幸福的探究主要受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儒家传统幸福观的双重影响。作为文化传统的儒家幸福观具有积极向上、舍生取义、德福一致等特点,而作为终极关怀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则将幸福与人的需求、人的社会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通过比较研究可发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儒家传统幸福观具有三点共性,即幸福的主体都是对自身诉求的回应、幸福的形态都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幸福的归宿是追求全社会共同的幸福。对马克思的幸福观和儒家传统幸福幸福观的比较研究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支撑。
Keywords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儒家传统幸福观;人的全面发展
Full Text
PDF - Viewed/Downloaded: 0 TimesReferences
[1] 钟雷. 论语孟子[M]. 哈尔滨出版社, 2005: 430.
[2] 赵铮. 儒家伦理幸福观的现代教育意义[J]. 今日中国论坛, 2013(19): 234-235.
[3] 马中. 中国哲人的大思路[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 487.
[4] 戴兆国. 从郭店楚简看原始儒家德行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2): 36-43,126.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514.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68.
[8] 孙民. 论马克思幸福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J]. 贵州社会科学, 2017(6): 25-31.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0.
[2] 赵铮. 儒家伦理幸福观的现代教育意义[J]. 今日中国论坛, 2013(19): 234-235.
[3] 马中. 中国哲人的大思路[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 487.
[4] 戴兆国. 从郭店楚简看原始儒家德行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2): 36-43,126.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514.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68.
[8] 孙民. 论马克思幸福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J]. 贵州社会科学, 2017(6): 25-31.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0.
Copyright © 2025 闵浩哲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