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ournal: Economics DOI: 10.12238/ej.v8i2.2288
Abstract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功能。本文通过对云南剑川非遗项目进行调查,探讨了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并构建了基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五个维度共3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估非遗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最终提取6个方面作为公共因子,这6个公因子分别为经济收益与发展、非遗文化与生态融合、非遗助力可持续发展、非遗的价值观塑造、非遗政策与法规的认知与实施、传承人的角色与行为,最后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Keywords
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云南剑川;因子分析
Full Text
PDF - Viewed/Downloaded: 0 TimesReferences
[1] 秦会朵,范建华.文化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理论月刊,2022,(06):76-82.
[2] 黄永林.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基于乡村发展相关数据的分析[J].文化遗产,2019,(03):1-12.
[3] 麻国庆.乡村振兴中文化主体性的多重面向[J].求索,2019,(02):4-12.
[4] 黄永林,任正.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02):115-124.
[5] 王振艳,李佳蕊.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能、机理及政策供给机制[J].学术交流,2023,(09):159-172.
[6] 肖远平,王伟杰.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西江模式”研究[J].文化遗产,2019,(03):23-28.
[7] 江娟丽,杨庆媛,张忠训.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J].经济地理,2019,39(06):205-213.
[8] 江娟丽,江茂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耦合逻辑——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1):48-56.
[2] 黄永林.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基于乡村发展相关数据的分析[J].文化遗产,2019,(03):1-12.
[3] 麻国庆.乡村振兴中文化主体性的多重面向[J].求索,2019,(02):4-12.
[4] 黄永林,任正.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02):115-124.
[5] 王振艳,李佳蕊.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能、机理及政策供给机制[J].学术交流,2023,(09):159-172.
[6] 肖远平,王伟杰.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西江模式”研究[J].文化遗产,2019,(03):23-28.
[7] 江娟丽,杨庆媛,张忠训.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J].经济地理,2019,39(06):205-213.
[8] 江娟丽,江茂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耦合逻辑——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1):48-56.
Copyright © 2025 郑伊雯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